完美邮箱 / 88好文 / 90后二本学生:沉默的他们,是大多数中国青年的样貌

90后二本学生:沉默的他们,是大多数中国青年的样貌

2021/01/11

本文易引发焦虑,年轻人慎读*

01. 一本生=全世界?

如果有机构统计了2020年出现的互联网热词,那么"小镇做题家"一定会上榜。

一群出身小镇、县城靠刷题读书师长督促考上985、211名校的青年学子,在进入大学后却感到落差巨大,自身学业不精,毕业后更是深深感到大城市留不住、家乡回不去。

对未来无比迷茫的他们,自称“小镇做题家”,聊以自嘲。

不过,当来自985和211的青年们,用自己的迷茫与无奈生生做成了一个社会现象后,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下,人数最多、分布最广泛的群体,却是始终“失语”的。

那就是:二本生。

如果你经常上网,尤其是知乎这样的论坛。你可能会产生一种错觉——人均985、常春藤满地跑、211不如狗、越名校越内卷。

似乎这世上,就只有过了一本线以上的人有资格参与讨论,发表意见?

但是,能上“985”、“211”的学生,其实只占大学生群体的极少部分。“大学生”这一身份所代表的,更多的是普通二本和二本以下的学生。

今年,一位名叫黄灯的二本高校老师,将自己十数年教学经历和故事,集结成书出版,引发了不小的社会反响。书的名字,叫做《我的二本学生》。在豆瓣刚刚发布的年度阅读榜单上,这本赫然在列。

为什么要关注二本学生?黄灯老师在书中写道:

"二本学生作为中国最普通的年轻人,他们的信念、理想、精神状态,以及他们的生存、命运、前景,是中国最基本的底色,也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

第一次,二本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公共话语体系下,借由老师之口说出他们的困境和故事。

02. 考上大学=命运改变?

二本学校,好考吗?

在人均985、211的知乎,这个问题显得有些可笑。在某些人看来,二本?那还不是有手就能上?

这种说法,其实就是当代的“何不食肉糜”。

黄灯老师执教的广东金融学院,位于广州市,是一所普通的二本学校。在2016年,她在课堂上统计了下她带的四个班级来自重点高中学生的数量,结果让她吃惊:

202名同学中,除了缺课的13人,竟然有161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重点高中。

你一定明白:能通过中考,进入重点高中就读,其实已经超越一大批竞争者了。

而在这些学生中,又有相当多的学生来自农村和乡镇,他们之中有的是留守儿童,有的人的家庭挣扎在贫困线边缘,有的人自小便跟随父母到大城市打工。

论努力,他们的努力程度不容置疑;

论上进心,高考,是他们唯一相信的改变命运的方式。

他们将整个青春奉献给高考,用十数年的寒窗苦读,成为当地尖子生,终于取得了进入普通二本院校的就读的资格。

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伴随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你用尽全力学习读书刷题,却只能在学历上,成为一名普通人。

对于很多考上二本的学生来说,上大学意味着命运的改变。当然,这可能只是他们认为的。

黄灯老师在书中写到:

“我看到不少孩子充满了闯过高考的庆幸。确实,对他们而言,哪怕考上广东F学院这样的二本院校,也非常不容易。从小到大,他们几乎都是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能够上大学,他们发自内心珍惜高考的机遇,感谢高考的相对公平。”

而在上了大学后,他们才发现:大学生活,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在知乎上,有人提问——在中国二本及其他非重点大学就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很多答主如是回答:

对学校没有认同、学习环境差、老师水。金榜题名的兴奋和骄傲,很快就会随着时间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怀疑和迷茫。

有的学生,会在考上二本后迅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拿出比高中还要努力的劲头学习,通过考研完成学历的再次跃迁。黄灯老师的学生中就有这样的例子:

她曾教过一名叫做辛追的男生,辛追在大学毕业后,租住在学校旁边的小屋中全力备战考研,连战3年后,终于成功上岸,考取了复旦大学的研究生。他住的地方,叫做“龙洞”,他本人也被喻为龙洞的传奇。

但是,辛追这样的毕竟是少数。二本生考上名校研究生,是相当艰难的。很多学校,在研究生招生时,就设立了学历的门槛:

2019年,北京大学的推免率为53.4%,留给外校非名校生的机会已经不多了。而在志愿调剂环节,很多学校接受调剂的专业,会提出对考生本科院校的层次要求。

所以,大多数的二本生,其实都挣扎在没有含金量的课程中,磨灭了对学习的兴趣。和身边的同学一样,曾经堪称优秀的学子沉迷在游戏、刷剧、网络小说中,在没有生气的大学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寄托,等待毕业的来临。

03. 毕业=失业?

在网上,你会看到很多企业的HR,因为发表学历歧视的言论,被公众批评。比如曾经在校招会上,声称只要985和211学历的小米和苏宁。

抵制学历歧视,仿佛是社会的一个理想状况下的基本共识,但是理想和现实往往差得很远。

通过和一些互联网大厂或知名企业的员工交流,虽然大家都明白学历不如能力重要,但是在招聘时,面对雪片一般的飞来的简历,通过看学校的名字,先淘汰掉一批,几乎是必然的。

早年间,希望通过高考实现命运改变学子们到了毕业时,终于感受到来自社会的重压。想要在北上广深等等一线城市立足,学历上的不足决定他们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而夸张的房价更能轻易地摧毁他们的大城市之梦。

黄灯老师在书中,写到一个叫做源盛的农村学生:

“源盛考上大学时,村里的人都用羡慕的眼神对他说:‘你就好了,读大学了,可以包分配了。’他感觉无奈,不知怎样回答。从郁南遥远的大山,到达广州算不上中心的龙洞,赤裸的房价,将他生活的底色,暴露得一览无余。”

而面对绝望的高房价,无数的年轻人正处在和源盛一样的困境中。

他们之中,很多人选择考研,另一部分人选择回家考公务员找一份体制内的工作,还有人四散在各地,成为各行各业中默默工作生活的普通人。

更加残酷的是,在就业上面临着更小压力的211、985院校毕业生,实际上面临的就业压力也更小:因为教育资源匹配的不平衡,重点院校的招生比例,已经明显在向着城市倾斜。

2016年,北京大学新入学本科生共有3363人,其中,来自农村学生的比例仅占16.3%。”寒门再难出贵子“不仅仅是一老生常谈的观点,更是赤裸裸的社会现实。

毕业于一流名校来自城市的学生们,不仅在就业上有更多的选择权,他们的家庭条件也往往比较优渥,他们可以选择高薪工作,也可以尝试做自己想做的事甚至暂时不工作。

而更多来自普通的家庭的二本生们,往往不仅仅需要解决自己生存的问题,还需要负担来自于家庭的经济压力。

让自己和家人生存下去,是很多二本毕业生唯一的选择。

04. 命运的密码=房本?

1992年至今,黄灯老师对几代二本学生的就业和生存情况进行了对比。发现了一些令人感到绝望的事实:

首先,是她自己当年在92年读二本的同学们:

这些人大多在大学毕业后,分得了工作,分得了住房。在各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担任要职甚至领导。凭借二本大学文凭,他们轻松在城市扎根,完成了阶层的提升。

第二,她统计了自己第一当班主任的2006级学生的就业状况:

52名同学全部在广东就业,无人考研。这些人大多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而且几乎都赶在房价暴涨之前买了房,成为了城市中的中产阶级。

最后,我们可以看看近几年的毕业生情况:

在这个211、985不值钱、海归遍地跑的时代,二本的文凭已经不值钱了。向上流通的通道几乎被锁死,因为没有几个年轻人能靠工资在一线、新一线城市买房。

她说,近几年,每到毕业季就有成批的学生向她咨询考研和考公务员的问题。他们不再期盼良好的就业,考研、去事业单位是他们的首选。但是,真正能顺利上岸的不多,其余的人有的回了老家,有的人消失在城市钢筋水泥构筑的丛林中。

在书中,她写了很多个自己的学生的故事。这些故事中,绕来绕去,最后都会回归到房子上。

有的学生来自小康家庭,在毕业后家里就给买了房子,从此衣食无忧;

有的学生一家都在深圳打工全部积蓄买了房子后赶上深圳房价暴涨从贫民一跃而升成有产阶级;

有的学生考上研究生但是发现研究生毕业后的工资也难以支撑大城市的高房价,只能怀抱着学历漂泊......

在书中,她无奈地写道:

“对二本高校而言,不得不承认,学生的分化,在入学前多半已完成,教育的实际功效,其边际效应早已递减。”

在形容自己的学生时,黄灯老师写下上面这一段话。

“进到大学校园的第一天,还来不及排解中学时代内心的淤积,就被告知就业的压力、买房的压力、竞争的压力。从记事起,无形的、细密的重荷就负载在他们身上,早已将他们裁剪得规规整整,难以在生活中找到泄漏狡黠的契机。”

当互联网民工们在网上声讨996时,还有更多行业的从业者正承受着更严重的加班,拿的薪水还不如互联网行业高。

同样的,在当985、211的学子们用尽全力自嘲时,广大二本学生的声音却始终淹没在人群中,他们的困境没有被看到,也没能发不出自己的声音。

普通,成了二本学生之所以被忽视的罪因。

而你也一定能发现,中国社会在发展和转型中,产生的贫富差距过大、城乡差距加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过度内卷化等等问题,已经作用在了中国最广泛的一群年轻人身上了。

面对如此宏大的问题,黄灯老师没有给出答案。我相信,短期内也没有人能给出答案。我想借用黄灯老师一名学生的作文用作这篇文章的结尾:

“乌云已经酝酿着危机,雷鸣电闪而人们视而不见,暴雨将至,没人能幸免于难。”

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乌云的背后能露出一缕微光。而无论你有没有做好应对风暴的准备,你都应该明白:这里没有避雨的地方留给普通人。

首页
帮助中心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媒体报道
88好文
更新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