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圣诞节实在是太太太太太有意思了!
又快到圣诞节了,今年,我明显感觉到无论在朋友圈,还是在微博等等社交媒体,讨论圣诞节该不该过的人变少了。
也许,在经过多轮辩论拼杀后,无论是抵制派还是过节派,都发现了互联网世界沟通的真理:
你永远无法说服一个和你观点不同的人。
不过,在我看来,抵制圣诞节,可能真的没啥太大的必要。
从实际操作的层面上来说,你很难说,中国人在12月25日前后过的到底是个啥玩意儿,但是肯定不是圣诞节。
如果非要说,那就是“中国特色圣诞”吧。
每到圣诞节前夕,苹果,这种以毫无特点为特点的水果,终于迎来了翻身之日——包上一层漂亮的塑料纸,苹果就摇身一变,成了平安果。身价从3块钱一斤,变成10块钱一个。
“平安果”本身,无关宗教和信仰。十多年前,当我还在上小学时,一次圣诞节的前后,我放学去同学家玩,他慈祥的奶奶塞给我俩一人一个平安果,说:
“吃平安果保平安”。
多年之后,我早已忘记了平安果的味道,但是我还清楚地记着,他家客厅里,有一个小小的佛龛,里面端坐着金色的观音。
从本质上来说,“平安果”其实就是中国人民发现的一个谐音梗,一个包含吉祥寓意的谐音梗。
平安夜吃平安果,和过年吃鱼(年年有余)、结婚时的大枣、花生、桂圆、莲子没什么不同。
虽然“谐音梗”曾遭到以李诞为首的脱口秀演员们的抵制和鄙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人确实对谐音有着天然的热爱。
你可能看过有关圣诞老人缘起的各种资料和故事。在中国,圣诞老人的故事有着自己的版本,寄托着中国人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
圣诞节,来一颗“圣蛋”,来年讨一个好彩头。
可以试想,如果一个西方人来到中国,他可能完全理解不了以上这些现象。
但是,就好像美国人将在中国根本不存在的“左宗棠鸡”当作中餐的代表一样,中国式的圣诞节,也经过了相当深刻的本土化改造。
在2020年的圣诞节,你甚至可以给自己搞一套圣诞主题的汉服。在逆全球化风潮逐渐兴起的当下,这样一件中西合璧的产物,不得不让人感叹东方文化的包容性,是有多么巨大。
古语有云:“圣诞不端饺子碗,生下耶稣没人管”。圣诞节当天吃什么呢?来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恐怕再合适不过了。古老的基督教神话,在21世纪的中国大陆,得到了新的演绎。
中国特色的圣诞节,可以没有圣诞树,但是圣诞主题的剪纸和窗花一定能让你家里更有气氛。
在某些招贴画上,设计师还将圣诞老人的坐骑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谁会不喜欢一个老头,骑着象征祥瑞的梅花鹿,到你家门口送礼呢?
除了春节和圣诞节之外,你很难找到第三个时间段,满大街都是红色。
人们并不在乎自己庆祝的是什么,但是圣诞节期间永远足够喜庆热闹。
和西方国家普遍憨态可掬、圆圆润润的圣诞老人形象不同。你在中国的大街上走一走,有机会遇到各类圣诞老人的“奇行种”。
如果你还愿意深入田间地头,你甚至有机会看到打扮成圣诞老人的小伙子踩着高跷向你走来。
也许,在某个院落的门口,你还能看见披着圣诞装扮的石狮子,保卫着宅子里居民的平安。
回家的时候,也别忘了给自己的亲戚家的孩子、弟弟妹妹带个圣诞老人的面人儿。突出一个就是地道!
当然,对于商家们来说圣诞节三个字,仅仅意味着可以趁着节日的热潮好好赚一笔。这一点上,全世界商家都一样,节日永远是打折的好时机。
对于你来说,你不必思考圣诞节的具体含义和其文化背景。你只需要判断:在双十一、双十二的双轮轰炸后,你的钱包是否还有余力,支撑你度过这一波消费主义的狂潮。
所以,当忧国忧民的朋友们,担心圣诞节会侵蚀我们的本土文化时,殊不知圣诞节的本土化改造早已经在悄无声息之间完成了。
毕竟,对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无神论国家的居民来说。如果非要说圣诞节有什么意义的话,那就是终于人们机会热闹一下,商家有机会多赚点儿钱。
甭管是本土节日,还是西洋节日。节日本身所蕴含的庆祝和消费意味,早已经将其背后的文化本意逐渐消解掉了。
于此同时,新的节日含义也许已经开始在我们集体记忆中发芽。
但是,无论文化含义和庆祝形式,随着时间怎样演变,节日始终能够寄存一部分来自普通人美好而朴素的愿望和祝福。